規劃與設計學院
跨域共創-從自己周遭的場域出發

規劃設計學院【永續發展指標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課程設計

基於ESG、SDGs、USR的再思考,建立智慧校園推動校園永續

以「中國科大」為對象,利用設計創作或數位媒材等方式,敘述或解決一個問題。
土木與防災系課程實務案例:
課程名稱 減災與應變
課程構想 校園場域 格致樓502教室
主題場域和課程關係 配合中國科技大學校區所在的文山區,以格致樓502教室為主的瞭解周遭環境的災害特性
課程產出 個人化災害簡易避難地圖、災害預警資訊的認知與應用
永續發展課程設計 規劃理念 近年來全球各地的天災地變,均使世界各國身陷巨災衝擊風險之中。若能在面臨災害衝擊前及災害當下能運用減災與應變的理性知識為基礎,透過災害情資工具的綜整加值,將可以提早分析災害的各種情境變化及其背後所帶來的風險與衝擊,進而提升政府的防災效能,降低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為政府需面臨災害防救歷程中的重要議題。因此,培養具備災害應變與平時減災所需專業核心知能之人才,以減低災害對學校師生、家庭、社會、國家的衝擊,進而提升台灣防災體系的整體效能是此次永續發展指標課程的重點之一。故跨域共創-從自己周遭的場域開始,在瞭解自身所在的地區災害特性與災害預警資訊等主題下,本課程以「中國科技大學的場域」及所在的行政區域為對象,利用災害特性的減災與應變以設計創作或數位媒材等方式,敘述或解決一個問題。
綜上所述,課程規劃理念主軸包括:
1. 介紹臺灣的減災與應變基本原理,經由闡述最新修訂的防救災體系及災害防救法。
2. 簡介臺灣的有關災害應變作為,說明中央、縣市、鄉鎮市區公所、村里鄰等政府各層級單位對於災害事件的應變作業內容及過程。
3. 說明臺灣的有關災害減災作為,經由國外聯合國與國內防災單位應用災害減輕的降低災害風險觀念及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防災調適策略。
課程目標與說明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在於闡明過去及修正後的現今的災害防救法規及其施行細則、災害防救組織體系與計劃,並使學習者能瞭解台灣現行的災害防救基本計畫、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及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等實務內容,並輔以相關案例說明,加強學生對防災法規的實務及認知與解決對策,以利於日後之專業課程的學習。並且建立學習者對於災害防救之興趣,使其瞭解災害防救業務包括災害預防、防災整備、災害應變、復原重建等專業智能及法規,以落實並提升災害防救工作之行政效率與災害應變品質。
故本課程共分成為第一部份的闡述最新修訂的防救災體系及災害防救法。第二部份為簡介有關災害應變作為包括災害應變作業與預警、災害情資研判、災害情資系統、社群與災情通報、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疏散避難作業、防災地圖製作與應用等作業內容。第三部份為簡介有關災害減災作為包括國土規劃防災、2015仙台減災綱領、社區防災、流域綜合治理、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等作業內容。
綜上所述,課程目標與說明包括:
1. 說明臺灣的防救災體系運作,從單一災害整備演化為複合型災害的整備觀點。
2. 介紹臺灣的防災的防救災資訊系統、疏散與避難作業的緣由概念操作、防災地圖的製作方式與應用之細節。
3. 闡述臺灣的減災作為,流域綜合治理、防災社區、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中央與地方計畫和韌性防災計畫。
跨系合作 跨系可能的合作目的,在使學生了解天然與人為災害事件完整之認知,建立同學日後從事災害防救專業職能的基礎。故跨系的合作項目包括災害防救法規與體系簡介、颱風災害應變作業、防救災資訊系統、疏散與避難作業、中央與地方防救災情資整合、減災概念、國內推動的減災作為、減災模擬概念與操作等,期望對學生將來參加各項考試及從事實務設計時能有所助益。
綜上所述,跨系可能的合作包括:
1. 防救災體系及災害防救法的認知。
2. 災害防救災資訊系統的應用與推廣。
3. 製作災害簡易避難於減災與應變運作。
課程學習活動規劃 準備階段 1.臺灣防災體系沿革的認識
2.災害防救法規概論
3.複合性災害整備概論
4.臺灣防災科技發展歷程
主題解析 1.災害防救演練與訪視訪評
2.聯合國減災策略發展回顧
3.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風險評估
討論規劃 1.天然災害探討與社群訊息應用
2.中央與地方防災資訊整合應用
3.颱風災害情資研判分析演進
4.疏散與避難作業
5.防災社區簡介與應用
專題實作 1.綜合流域治理
2.低衝擊開發
競賽展覽 1.協助地方強化地區災害防救
2.防救災地圖基本認知
成果報告 1.個人化災害簡易避難地圖
2.災害預警資訊的認知與應用
建議事項 1.培養學生對於現今的國土規劃防災、防救災治理、社區防災、應變實務、疏散避難作業、復原重建等作業內容有基本的認識,與熟練之應用。
2.培養學生具有災害預防、防災整備、災害應變、復原重建等專業智能及法規,以利銜接日後在提升災害防救工作之行政效率與災害應變品質課程上的學習。
3.講授相關災害的系統及模式的運用時,除配合邀請專業技術人員授課及需增加相關圖片及影片的解說外,亦須至電腦教室進行實機操作以利學生了解。
4.增加國內重大災害事件的減災與應變實際案例之分析及操作說明,除增加學生對於災害的認識外,亦能學習如何因應災害發生時的相關因應作為。
5.增加近年國科會對於22縣市地方學研團隊以災防科研成果協助地方政府的成果及說明,可增加學生未來在實作及應用的能力。
學生學習成果分析 1.本學期於每學期期中和期末,就教授範圍舉行期中和期末考試。除增加個人化災害簡易疏散避難圖與LINE官方帳號之災害預警資訊認知應用的課堂實機操作外,亦以逕流分擔責任探討為題採用ARC-GIS和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軟體,進行原理說明及實機操作細節經驗分享。
2.期中考重點著重於課程說明與臺灣防災體系沿革、災害防救法規概論、複合性災害整備概論、臺灣防災科技發展歷程、災害防救演練與訪視訪評、聯合國減災策略發展回顧、天然災害探討與社群訊息應用、中央與地方防災資訊整合與應用等基本概念。期中考人數57人,及格率為98%,顯示多數學生對於防救災體系運作的說明、台灣防災的災害應變作業、台灣防災的災害情資說明等基本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
3.期末考重點著重於闡述減災概念及作為、配合減災與應變作業的相關技術說明和示範操作、防救災地圖基本認知等基本概念。期末考人數56人,及格率為85.7%,顯示多數同學對各級政府面對災害的減災相關內容,已有較深入之了解。
4.增加個人化災害簡易疏散避難圖與LINE官方帳號之災害預警資訊認知應用的課堂上實機操作(作業成果參見附件一與附件二),從成果可以看到學生均以了解如何操作LINE官方帳號獲得及實的災害預警資訊和提供災害即時照片。同時配合製作個人化災害簡易疏散避難圖時,重新了解居家周遭的避難場所及避難路線的規劃。由此可見,同學在配合中國科技大學校區所在的文山區,以格致樓502教室為主的瞭解周遭環境的災害特性下,亦擴充至個人的住家環境,有助於將減災與應變的知識推展至民間。
教學檢討與省思 1.本學期除舉行期中和期末考試外,增加個人化災害簡易疏散避難圖、LINE官方帳號之災害預警資訊認知應用的課堂實機操作、ARC-GIS和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進行原理說明及實機操作細節經驗分享。培養學生對於現今的減災與應變的知識有基本的認識,與熟練之應用。
2.透過災害情資工具的綜整加值,提早分析災害的各種情境變化及其背後所帶來的風險與衝擊,進而提升政府的防災效能,培養學生日後在提升災害防救工作之行政效率與災害應變品質課程上的學習。
3.講授相關災害的系統及模式的運用時,須至電腦教室以利學生配合授課的相關圖片及影片的解說下,進行實機操作而有更深的了解。
4.需再蒐整目前於全球各地所發生的災害事件中的災害減災與應變作為,進行實際案例之分析及操作說明,除增加學生對於災害的認識外,亦能學習如何因應災害發生時的相關因應作為。
5.增加近年國科會運用整合災害風險減輕和氣候變遷調適之操作概念,對於22縣市地方學研團隊以災防科研成果協助地方政府的成果及說明,可增加學生未來在實作及應用的能力。
學習成果展示
個人化災害簡易疏散避難圖

災害預警資訊認知應用